150欧免税取消,发货增收2欧元,欧盟新提案将如何影响中国卖家?

2025-07-28 10:37:07

2025年7月,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名为《跨境电商监管改革法案》的提案。

尽管该提案的流程尚未全部完成,部分规定的具体实施日期也仍未确定,但欧盟的核心意图已然清晰可见。

这次通过的提案有三大核心要点:

  • 所有跨境电商包裹都必须通过IOSS申报并缴纳增值税。

  • 取消150欧元免税政策,所有商品无论价格高低,均需按实际价值交税。

  • 每个进口包裹收取2欧元/件的处理费,若通过欧盟仓发货,则降低至0.5欧元/件。

所有商业规则的调整,本质都是利益再分配。

而此次变革,正是欧盟试图通过规则重新划分跨境电商的利益版图。

为何会如此?可以从三点来看。

第一,就业竞争。

欧盟统计局2025年数据显示,服务业在欧盟就业总量中占比高达71.96%。

其中,零售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板块,直接支撑着数千万人的就业,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石。

然而,中国跨境商品平均售价远低于欧盟本土同类产品,这直接挤压了合规企业的生存空间。

中国低价商品的持续涌入,已对这一就业基石造成了显著冲击。

德国零售协会指出,此类价格竞争导致本土中小企业利润萎缩,间接威胁到就业稳定。

图片1.png

图源:pixabay

第二,税收补缺。

欧盟跨境电商新规的税收逻辑呈现出鲜明的“补缺”特征。

按照2欧元/件的包裹处理费计算,2024年46亿件跨境包裹(其中91%来自中国)可为欧盟带来92亿欧元财政收入。

这一数字显著超过2023年因“低价值申报”导致的74亿欧元关税流失,有效填补了长期存在的税收漏洞。

新规将原本游离于监管之外的“灰色利润”转化为可纳入官方统计的税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税收博弈的核心在于“成本转移”,包裹处理费本质上是对平台转嫁监管成本的补偿。

欧盟贸易事务专员塞夫乔维奇表示:“这并非一种欧盟关税,而是合理的管理费用,是对海关官员巨大工作量的补贴。”

第三,产业筛选。

该提案通过设定高门槛来筛选“高质量玩家”,本质上是在倒逼进入欧洲电商市场的企业进行升级。

政策要求卖家具备本地仓储能力、合规税务体系及差异化产品,这一标准犹如“只允许品牌店入驻”的隐形门槛,直接挤压了依赖“低价倾销”的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。

欧盟“只允许品牌店入驻”的比喻,实质上是推动产业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标准竞争”。

这一想法并非毫无先例,从中欧双重认证的光伏组件出口第三国时,可享受15%关税优惠及18%溢价空间便可看出欧盟的意图。

图片2.png

 图源:unsplash

面对大概率会施行的新规,每个卖家都应适时做出调整。

欧盟跨境电商新规下,卖家面临的转型挑战可拆解为合规能力、成本传导与仓储布局三个核心维度。

先看合规能力。

经过7月初的“卡吕普索”行动后,合规能力已成为中国卖家进入欧盟市场的必然生存前提。

其复杂性体现在多维度法规要求与严苛的违规后果上。

无论是VAT、EROI、EPR,还是后续可能出现的IOSS全平台覆盖,都在凸显建立精密合规体系的必要性。

再看成本传导。

成本传导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空间,其核心在于企业能否通过价格调整消化新增成本。

提案实施后,卖家的成本压力主要来源于关税、增值税及合规投入的多重叠加。这种成本压力对不同附加值产品的传导效果差异显著。

同质化商品即使小幅涨价,也很可能导致客户流失;而高附加值商品,通过合理的提价策略,甚至可以实现利润反增。

最后看仓储布局。

仓储布局的优化是应对欧盟市场时效要求与成本控制的关键。

传统直邮模式因物流时效过长,难以满足欧洲消费者对快速配送的偏好。

通过合理的仓储布局进行备货,可以兼顾地理覆盖与库存周转效率,提升货物配送效率,降低末端配送成本。

图片3.png

 图源:pixabay

在新提案的情境下,通过西邮海外仓发货,便可以直接节省75%的包裹处理费,这对于企业控制成本、提升利润空间具有重要意义。

更为重要的是,西邮德国仓具备海关监管仓、保税仓资质,企业可以借此获得更深度的本地化能力。

作为深耕出海领域多年的企业,西邮物流德国团队熟悉欧盟当地的政策法规、市场环境和文化习俗,能够为企业提供本地化支持。

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欧盟市场的变化,为后续可能出现的更多严苛的本地化要求做好充分准备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。

纵观人类商业史,类似的博弈屡见不鲜。

例如1980年代,美国对日本汽车加征关税,丰田、本田选择在美国建厂建仓,并推出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,完成了产品的价值升级以及品牌的认知蜕变。

过去的案例证明,规则危机往往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。

欧盟新规作为一次“压力测试”,将淘汰依赖低价倾销的卖家,留下具备合规能力、技术壁垒与品牌价值的强者。

可以确定的是,当下的跨境电商正在从“流量收割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。对于中国卖家而言,这或许会带来阵痛,但更是难得的契机。

那些能将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溢价,将物流劣势转为供应链优势的企业,终将在重构的全球贸易版图中占据主动。

毕竟,商业的终极战场,永远是价值而非价格。

版权归@西邮物流 所有

文字:黄诚

编辑:黄诚

审核:Jelly

转载须经授权,违规必究

官网尾图.jpg